(原標題:天水回應“花8億元保護的古建筑被改成日式餐廳”:整改違規(guī)行為,嚴查失職瀆職)
古建筑群 圖源:央視新聞
8月19日,央視新聞刊發(fā)《駐站觀察|文保院落為何“變味”了?》,對甘肅省天水古城內多個文保院落存在的更改文物原貌、違規(guī)私搭亂建、業(yè)態(tài)隨意變更、審批監(jiān)管缺位及消防隱患重重等問題進行輿論監(jiān)督報道。
天水市委、市政府20日回應稱,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記者對天水西關古城文保院落開發(fā)利用情況采訪之后,當地立即成立核查組,制定整改措施,跟蹤推進整改。
古建筑群 圖源:央視新聞
在報道播出后,天水市委、市政府表示:一是誠懇接受央視的輿論監(jiān)督,及時通報問題整改情況。二是各相關部門在前期排查整改的基礎上,對天水古城范圍內開展新一輪安全隱患排查整治,對發(fā)現的問題隱患建立清單臺賬、限期整改銷號。三是由文物主管部門牽頭,對全市范圍內文物保護單位進行“大排查”“大整治”。同時,集中開展文物保護知識宣傳活動。四是由消防部門牽頭,聯合應急管理、文化旅游等部門,對全市范圍內文物古建筑等文保單位開展安全生產和火災隱患專項排查整治工作。五是由文化和旅游部門牽頭,邀請文物保護專家,對天水古城運營企業(yè)及經營商戶開展文物保護相關法律法規(guī)知識培訓,引導運營企業(yè)和經營商戶在活躍市場氛圍的同時,堅持把文物保護和安全防范放在首位。六是由紀檢監(jiān)察機關牽頭,對文物保護、消防安全等責任落實情況開展監(jiān)督檢查,嚴肅查處監(jiān)管缺失、失職瀆職、不作為、亂作為、慢作為等問題。
據此前報道:進入八月,旅游“最火暑期檔”如約而至,古城游也成為不少游客的選擇。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是前人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但在甘肅天水,不少市民和游客發(fā)現,修繕一新的天水古城在商業(yè)化運營后,文保院落內進駐了諸多業(yè)態(tài)。不僅參觀區(qū)域受限,消費門檻提升,一些甚至被“改頭換面”,危及院落安全。對此,總臺記者進行了實地走訪、調查。
更改原貌、私搭亂建,8億修繕后這樣保護?
報道截圖 圖源:央視新聞
總臺記者來到了位于天水古城內厚生巷13號的一處日式風格餐廳,這里是建于明清時期的文保院落。但如今,已看不到曾經庭院寬敞、青磚黛瓦、雕梁畫棟的中式古建風貌。院中、臺明被木板覆蓋,營造成日式風格,西廂房外還加蓋了兩間日式小屋。
這樣大幅度改變風貌和加蓋合理嗎?對古建筑會造成損害嗎?總臺記者聯系到時任天水古城特聘顧問、負責修繕古民居的專家黃國翔。
去年底,這座院落在裝修時黃國翔就發(fā)現了問題。隨后他曾多次要求經營主體停工整改并修改裝修方案,但當時負責運營天水古城的甘肅省公航旅對此置之不理,并未叫停。
這家名為“有鶴”的日本料理店如期開業(yè)。而在天水古城,類似的情況也不是個例。
在解放路10、12號文保院落,這里也成為一家經營餐飲和罐罐茶的餐廳?偱_記者看到,曾精心修繕過的柱子上釘著指紋打卡機,在后院,經營者還加蓋了彩鋼廚房。
甘肅天水擁有中國西北地區(qū)現存規(guī)模較大和保存較完整的明清時期居民院落群,因歷史久遠,不少古建民居曾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損毀。為了搶救這些古建筑,當地對西關片區(qū)啟動搶救性保護,使得29座文保院落得以“復活”,其中省保級1處、縣保級3處、保護點25處。
天水市財政局數據顯示:天水市從2015年至2021年撥付西關古城保護資金就超過8.88億元,沒想到的是,不到兩年后,花大成本修繕的文保院落就遭遇了“改頭換面”。很多商業(yè)進駐改造院落,成了游客消費場所。剩下的文保院落里,僅有3處面向公眾免費開放。
經營項目未批先設,古城不“古”問題出在哪?
古建筑被改成日式餐廳 圖源:央視新聞
為何文保院落的保護利用中會出現如此“任性”的現象?投入超8億元的公共財政支出進行保護修復后的文保院落都在經營哪些業(yè)態(tài)?
2022年9月,天水市秦州區(qū)文體廣電和旅游局授予了天水市名城保護投資發(fā)展有限責任公司29處文保單位特許經營權,同時要求,這些文物保護單位的展示利用要按照《文物保護法》等相關法律法規(guī),依法履行相關流程,履行審批備案手續(xù)。
這意味著,無論是業(yè)態(tài)設置,還是裝修改建,都需要經過至少縣級文物部門的批準。記者隨即前往該公司進行了解。在公司所存的商戶檔案中,記者看到,有文保院落的申報材料和目前的實際經營業(yè)態(tài)不符。
除了紫砂壺經營變成了私房菜外,還有酒館變火鍋,茶社成餐廳的情況?砂凑瘴谋2块T要求,文保院落不管是業(yè)態(tài)的設立還是變更,均需要經過申報,在專家評估后方可開展經營活動。
天水市秦州區(qū)文體廣電旅游局文物股股長汪祥軍表示,2022年9月,天水市文化和旅游局曾下文要求:縣級文物主管部門定期組織對文物建筑保護利用狀況開展評估。而這些“改頭換面”的經營均系未批先設、未批先修,要求竟成一紙空文,主管部門又因為沒有收到任何報批手續(xù),所以無從監(jiān)管來推責。
報道截圖 圖源:央視新聞
如何避免違規(guī)改造古院的隱患?
在缺失監(jiān)管的情況下,天水古城多個文保院落違規(guī)裝修、添建變?yōu)椴蛷d,防火風險也隨之增大,記者跟隨轄區(qū)消防人員,進行了一次文保院落隨機檢查,發(fā)現火災隱患比比皆是。
在趙家大園3號院,記者看到,院中顧客正使用燃氣小爐加熱菜品,院中廚房烹飪使用液化氣,均出現明火。其他多家餐廳也存在同樣的問題。
《關于進一步加強文物消防安全工作的指導意見》中明確要求,文物建筑禁止使用明火,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內嚴格控制使用明火。這是因為,大多古民居在建造時使用木材,并以群落出現,一旦發(fā)生火災且未能被有效控制,極易形成“火燒連營”的局面。
此外,文保院落中還存在遮擋消防設施、木結構纏繞易燃物、私拉電線等問題。
延伸閱讀
投資9個億市民公園不開放,聚焦這地PPP模式下的面子工程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fā)展,各地的公共場館設施越來越豐富,紛紛修起了展覽館、大劇院、文化館等等,給百姓的休閑生活提供了多樣化的選擇。但與此同時,在公共場館的建設過程中,一些地方也存在脫離當地實際需要,“貪大求奢”,搞形象工程、面子工程的情況。
前不久,記者在甘肅榆中縣采訪時,就發(fā)現了這樣一組公共工程,投資很大,外觀也很氣派,算得上當地的地標,但卻是門前冷清,無人問津。
甘肅省榆中縣城的邊緣處,有這樣一座市民公園,公園占地200多畝,周圍大部分是空地。公園正中有一座圓形建筑,看上去宏偉壯觀,卻是不開放的狀態(tài)。有游客說,這座建筑建成好幾年了從來沒有開放過。
建成的建筑為什么不開放?這個場館到底是做什么用的呢?按照當地的規(guī)劃,這是一座城市展覽館,建筑面積約2.2萬平方米。場館已經竣工,沒有開放的原因是消防驗收還沒有通過。
市民公園項目占地200多畝
據了解,這是榆中縣政府2016年12月立項的重點項目,按照項目公司的說法,這個場館很快可以投入使用。那么,這個工程建設具體是什么背景?投資又有多大呢?
胡相海受訪
甘肅榆中縣發(fā)展和改革局局長 胡相海:原來榆中縣基礎設施條件相對來說比較薄弱,基礎設施建設不能滿足城鄉(xiāng)市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在這種情況下,縣上實施了市民公園、場館建設和新建道路的項目。
劉鼎新受訪
甘肅第四建設集團有限公司榆中縣“市民公園”項目負責人 劉鼎新:該項目總投資9.52億元,市民公園約1.7個億,城市展覽館2.8億元,道路約1.7個億。
劇院內部
總投資幾個億建的工程,7年時間還沒有完全交付。那么,這個建筑到底有什么功能?里面究竟什么樣?記者走進場館了解情況。首先看到的是一個高近20米的大廳,一排巨大的廊柱氣勢恢宏。場館的一二層是一個巨大劇院,能容納1200人觀看演出。
體驗中心
場館的三樓是城市建設的體驗大廳,項目負責人介紹,這里安裝了一個名為“智慧榆中”的數字系統,包含當地的智慧政務、智慧交通等情況,但目前還沒有接入數據。走過規(guī)劃廳,可以看到一個空蕩蕩的大廳,據說未來這里將作為當地的應急指揮中心。
智慧超腦大屏有154平方米
根據項目公司提供的數據,僅智慧超腦大屏就有154平方米,采購價為270余萬元。不僅是這個大屏幕,記者了解到,這里的很多分項都造價不菲。
漢白玉打造的玉帶橋
比如,大劇院的舞臺設備造價1300多萬元,“智慧榆中”的軟件系統2000萬元,場館外的公園也不便宜,帶有秦漢風格的南大門239萬元,漢白玉打造的玉帶橋等690萬元,而公園綠化工程也高達6600萬元。
公園綠化工程費用高達6600萬
在普通百姓看來,幾千萬元建個公園已經非常昂貴,而整個項目的總投資9億多元更是超出想象的數字。除了花費以外,榆中縣水資源并不豐富,這一片水景的營造在當地人看來也很耗成本。
那么,這個工程的經費由誰來承擔呢?項目負責人告訴記者,這是榆中縣立項的一個PPP工程。所謂PPP工程是指政府與社會主體之間,為了合作建設城市基礎設施項目或提供某種公共服務,以特許權協議為基礎的一種合作方式。
視頻截圖
2016年,當地政府通過公開采購,由社會資本方“甘肅第四建設集團有限公司”與榆中政府所屬的平臺公司“榆中建投”共同組建成立項目公司負責項目建設、運營。項目主要由“甘肅四建”出資建設,運營20年期滿之后移交政府。那么,這個項目與當地實際需求和財力匹配嗎?
甘肅榆中縣發(fā)展和改革局局長 胡相海:我認為專家評審的時候,是按照適度超前的理念來進行設計的。
適度超前的背后是高昂的代價。這種PPP共建模式,采用的是政府全額付費的方式,按照雙方合約,政府在未來20年每年都需要向社會資本方也就是“甘肅四建”支付費用,費用不僅包含建設成本和利息,政府還需要支付一筆不小的運營費用。
甘肅第四建設集團有限公司榆中縣“市民公園”項目負責人 劉鼎新:如果大劇院投入運營,申請政府付費的話,按照實施方案測算,每年372萬的話,基本上能保平。172萬是城市展覽館運營維護費,200萬是公園和道路運營維護費。
視頻截圖
除了運營費用,當地政府每年還要向建設方支付建設成本。按照當地政府提供的付款方案,計劃在投入運營的第一年,榆中縣政府就要支付5000多萬元的費用,隨后費用逐年增加,到后期最多時每年要支付1.8億元,總共要支付21億元。
記者了解到,即便當地政府總共要支付這么高的費用,投資方“甘肅四建”也很難盈利,他們投資的資金絕大部分是通過銀行貸款。
據了解,甘肅第四建筑公司也是一家國有企業(yè),地方的國企和當地政府為這個項目都付出了不小的成本,那么這個場館為豐富當地的文化生活將起到什么作用呢?
甘肅榆中縣發(fā)展和改革局局長 胡相海:暫時還沒有方案,項目公司給我們提交上來,我們找專家論證。
甘肅第四建設集團有限公司榆中縣“市民公園”項目負責人 劉鼎新:按照PPP合同約定,不能擅自搞經營,因為是純政府付費項目,具體做什么暫時還沒有計劃。
這個城市展覽館的直接建設成本就是2.8億元,而到底怎么利用這個場館當地并沒有計劃好,能夠產生什么樣的效益也不得而知。
甘肅榆中縣發(fā)展和改革局局長 胡相海:這個場館因為現在正在進行消防驗收,下一步具體產生怎樣社會效益,有待于下一步實際運作過程中進一步評估。
位置示意圖
一方面,還沒有想好場館怎么利用,就先花巨資建了起來。另一方面,盡管公園已經投入使用三年的時間,但是這個公園地處城市邊緣,距離當地市民集中的老城區(qū)有三四公里遠,老人和孩子步行過去需要不少的時間。周圍僅有少數幾個建成的小區(qū),基本都是空地和未完工的建筑。除了傍晚時分,大多數時候都是空蕩蕩的。
而記者在榆中縣城走訪時了解到,其實當地的老城區(qū)內更急需公共綠地和公園,一些老人擠在路邊拉琴、休閑。說起新修建的市民公園,這些老人大部分都沒有去過。
在縣城偏遠處修建這樣一座大型公園,對于當地城區(qū)的市民來說難以享受到便利,當地卻不得不每年為此付出高昂的代價。那么,當地財政情況到底如何呢?據了解,榆中縣過去一直是國家級貧困縣,2019年才退出貧困縣行列。
視頻截圖
公開資料顯示,2023年,全縣財政一般公共預算收入預計是6.7億元,而債務支出就高達12億元。在本身收不抵支的情況下,每年要為這個并沒有想好用途的大型場館支付5000多萬元的費用,幾乎占到了預算收入的十分之一。在這樣的情況下,當地的民生支出能否保證呢?
甘肅榆中縣發(fā)展和改革局局長 胡相海:縣里一些民生工程項目都正常進行,一個是爭取國家、省、市的政策性資金,一個是縣級財政根據財力做一些公益性項目。
甘肅榆中縣
說是民生工程都在順利進行,但是記者在調查中發(fā)現事情并非如此。就在市民公園里采訪時,記者就聽到群眾反映,一些幾年前實施的棚戶區(qū)改造承諾還遷的日期早就過了,卻遲遲沒有安置。市民還反映,按照當時的協議,在回遷安置之前,應該按照每人每月400元的標準發(fā)放安置過渡費。但是從去年開始,這筆費用也開始拖欠。
隨后記者在當地住建局了解到,因為當地政府負責棚戶區(qū)改造的平臺公司榆中建投資金短缺,現在一些安置房已經停工。而榆中建投恰好也是參與建設市民公園項目的公司。
視頻截圖
根據當地住建局統計,榆中縣僅國有土地上的安置房項目拖欠群眾的安置過渡費等就有3000多萬元,榆中建投公司這個時候卻拿不出錢來。
忽視民生問題、大建形象工程在當地已不是第一次。2019年,當地在入城處距離不到500米的地方修建了兩座高達28米、寬達145米的秦漢仿古城門,整個項目耗資6200萬元,被住建部通報批評。
當地修建的秦漢仿古城門
通報指出,榆中縣作為國家級貧困縣,應該將有限的財力用于發(fā)展民生,而不是舉債在城市出入口大建城門,搞“面子工程”,當地應堅決杜絕此類脫離實際、脫離群眾的“政績工程”“形象工程”再度發(fā)生。
一個財政收入非常緊張的地方,卻接二連三出所謂的“大手筆”,做所謂的“大文章”,寧可背負20年的債務,也要把中看不中用的面子形象做足,這顯然背離了民生工程的初衷,更遠離了民心。
“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民生背后是民心,民生工程應該著力解決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不斷增進民生福祉,讓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xù);絕不可借民生之名搞勞民傷財的形象工程、政績工程。這樣的“形象工程”“政績工程”,最后往往就是毀形象、毀政績的工程。
(來源:央視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