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目新聞記者 姚赟
江西上饒吳女士的兒子與同學在學校發(fā)生沖突,她帶著兒子登門道歉,卻遭到對方家長的毆打和謾罵。24日下午,吳女士告訴極目新聞記者,她受了皮外傷,兒子頭部、腹部不同程度受傷,目前還在醫(yī)院住院觀察。目前,她已報警處理。
吳女士向記者介紹,她兒子今年8歲,在上饒市某學校讀二年級。23日上午,她兒子與另一名男同學在學校起了沖突!皟蓚人先是起了口角,后來打起來了,都受傷了。班上其他同學說,不是我兒子先動手的。”吳女士說,考慮兩個孩子是同班同學,兩家住的也不算太遠,學校老師建議她帶著孩子登門道歉,她也同意了。
23日晚上,孩子放學后,吳女士帶著兒子來到對方家長開的飯店,向對方男孩母親表達了歉意。沒想到的是,沒說兩句,她們兩人便起了沖突!八恢痹诹R我,說著說著就動手了,還踢了我兒子一腳,沒想到她這么瘋狂!眳桥空f,她登門道歉卻遭到如此對待,無法理解。
店里的監(jiān)控視頻顯示,23日晚上7時許,吳女士帶著兒子來到收銀臺附近,與一身著深色衣服的女子交談。兩人不時用手指指點點,情緒激動,疑似發(fā)生了爭執(zhí)。隨后,深色衣服的女子打了吳女士兒子一巴掌,兩人隨即扭打在一起。吳女士的兒子試圖拉架,卻被深色衣服女子擊打頭部,還踹了一腳。這時,兩名男子趕到將兩人分開,吳女士兒子被打后,用雙手捂著臉。
視頻截圖
事后,吳女士帶兒子到醫(yī)院治療并向當地派出所報了警。“我受了皮外傷,孩子頭部、腹部都有不同程度受傷,他一直說頭暈,醫(yī)生說要住院觀察!眳桥空f,事發(fā)后,對方男孩父親到醫(yī)院看望了她們,并稱是其老婆做得不對。
據瀟湘晨報報道,事后,對方男孩父親余先生聯系了吳女士稱想墊醫(yī)藥費,在得知她已經支付后,便轉賬了1萬元給了她,并表示道歉。
“打了人,輕描淡寫一句對不起就算道歉了嗎?”對此,吳女士表示不能接受,她稱目前警方已經受理此事,正在進行調查,她希望能走法律程序,讓打人者受到應有的懲罰。
24日下午,記者致電上饒市公安局經開區(qū)分局興園派出所,詢問案件進展,對方稱此事情況不便透露。
媒體評論
孩子打鬧家長上門道歉被扇耳光,處理孩子的糾紛別有“報仇”心態(tài)
極目新聞評論員 屈旌
11月23日,江西上饒,小學生校內發(fā)生爭執(zhí)打鬧,家長帶孩子登門道歉,遭對方家長掌摑毆打。監(jiān)控視頻顯示,一位身著米色衣服的女子帶著孩子正和一紅衣女子溝通,紅衣女子突然掌摑小孩,隨后雙方互相推搡毆打。(據11月24日上游新聞)
由于不久前,才發(fā)生了南京魯某某因孩子之間打鬧受傷,上門掌摑幼童、毆打老人的事件,江西這一事件也很快地引發(fā)了輿論關注。無論孩子之間是誰對誰錯,兩人在溝通之中出了什么問題,無可辯駁的事實是,先動手打人肯定是不對的,更何況是大人對孩子掌摑,有恃強凌弱之嫌,失去了理智和分寸,給對方和自己的家庭都帶來了麻煩和傷害。自己也必然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而且,被曝光之后,全家人更會面臨極大的輿論壓力,只能感嘆一句:沖動真的是魔鬼!
監(jiān)控截圖
這一事件再度引發(fā)人們對于“家長該如何處理孩子之間打鬧”這一話題的爭議。這確實是一門學問,不同年齡的孩子,不同性質的打鬧,處理的方式都不一樣。
有些低齡孩子之間的打鬧,很難有對錯之分,經常打著鬧著就又和好了,沒有造成嚴重傷害的話,家長不要過度介入比較好,讓孩子以孩子的方式去解決,去磨合,去成長。
但如果說孩子年齡不算小了,或打架打得比較厲害,造成了一定人身傷害,由于未成年人不具備完全的民事行為能力,這時候就需要雙方家長介入,積極聯系學校,平和理性地溝通,主動承擔責任,該協商的協商,該道歉的道歉,該賠償的賠償。最重要的是讓孩子明白道理,端正言行,不要再用動手的方式來解決爭執(zhí)。
還有一種情況是,打架已經不是簡單的打架,而發(fā)展成為欺負或校園霸凌,家長更需要冷靜和理智地處理,先了解具體情況,安撫孩子的身心,然后與對方家長協商處理,必要時請求學;蚓降膸椭,后期加強對孩子的保護和心理輔導,千萬不可以暴制暴,否則可能釀成不可挽回的悲劇。
至關重要的是,家長始終要站在孩子的立場去思考和處理問題,不能把孩子完全當成大人來對待,也不能在解決糾紛時,過度地摻雜成年人的利益與考量。
南京的魯某某和此次事件中的紅衣女子,就是很典型地沒有將孩子當孩子對待,或者說,他們只覺得自家孩子是寶貝,對別人家的孩子缺乏起碼的包容和愛護,所以才會一時怒上心頭,就對兒童大打出手。這樣的家長,在面對孩子的糾紛打鬧時,不是抱著解決問題引導教育的心態(tài),而是抱著“以牙還牙”的對立心態(tài),就很難有好的溝通效果,一時言語沖突,就可能會釀成新的糾紛。
視頻畫面
處理孩子之間矛盾和打架事件的過程,也是一個對孩子進行教育的過程,幫助他們處理沖突,保護自我,守文明講禮貌。在這個過程中,言傳身教,以身作則尤為重要,如果父母表現得沉著冷靜,理性公正,對于孩子而言,就會帶來正面的影響,讓他們知道如何辨別是非對錯,面對爭端應該如何處理,也讓他們感受到自己的父母是可以依靠,可以信任,可以學習的對象。
而像這位紅衣女子這樣,帶著一種報復的戾氣,去處理兒童之間的爭端,自己都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又怎么能平和地解決問題,好好地教育孩子呢?
接連兩起類似事件,教訓不可謂不深刻,希望家長們都能引以為戒,妥善地處理好孩子之間的爭端,將正常的、輕微的“打架”視為成長的一部分,不要借著孩子一時的爭鬧,去發(fā)泄大人的怨氣,那就得不償失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