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目新聞記者曾凌軻
陪你散步、幫你拿快遞、等你下班......社交媒體上不少人曬出遛機械狗的視頻,黑色、銀色、黃色的四足機器人出現(xiàn)在街頭。詞條“第一批遛機械狗的人”也由此登上社交媒體熱搜。10月4日,極目新聞記者在網(wǎng)購平臺看到,消費級機械狗定價1.5萬元到10萬元不等,具有自動跟隨和負重等功能,還可以做出轉圈、打滾和作揖等動作。不過,有機械狗主人告訴記者,比起寵物狗,機械狗更類似于電動玩具,一般來說電池續(xù)航時長多在40-50分鐘左右。
業(yè)內(nèi)人士表示,其實,機械狗目前在電力、巡檢場景已有批量應用,保守估計潛在市場空間在百億級。未來其性能繼續(xù)升級,走進普通人的生活也將是大概率事件。
網(wǎng)友在上海街頭拍到有人在遛機械狗(圖源網(wǎng)絡)
“第一批遛機械狗的人”登上熱搜
“在青島街頭看到有人遛機械狗”、“上海人民都開始遛機械狗了,不費電的那種”“西湖遛‘狗’被圍觀的一天”......
近日,多位網(wǎng)友都在街頭偶遇了“機械狗”,并將視頻上傳至社交媒體。詞條“第一批遛機械狗的人”也由此登上熱搜。機械狗出現(xiàn)在街頭,必定成為眾人爭相拍攝的焦點。和寵物狗相同的大小和四肢,由主人牽繩,還可以做出打滾、作揖等多種動作,頭部的攝像頭除了可以識別障礙物,還可以智能識別主人,并進行跟隨。最有趣的場面莫過于,機械狗和寵物狗在街頭相遇,寵物狗流露出或好奇、或害怕的表情。
除了通體為金屬制作,機械狗似乎已經(jīng)可以比肩寵物狗,甚至有網(wǎng)友列出了機械狗的多項優(yōu)點:“機械狗出街,不買狗糧,不用疫苗,沒有排泄,乖巧聽話又安靜”,還有人問能否給機械狗裝上狗頭和毛絨皮膚。不過,也有人指出“不知道機械狗有什么作用,不可愛也不會陪著你”。
售價萬元可陪跑步取快遞
普通消費者想擁有一只機械狗并不難。10月4日,極目新聞記者在電商平臺上看到,現(xiàn)有多個國產(chǎn)品牌都推出了機械狗產(chǎn)品。
杭州一公司推出了3款消費級機械狗,售價在1.5萬元到10萬元不等。目前社交媒體視頻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銀色機械狗是GO1機器人,售價1萬5千元到2萬元之間。官方介紹,GO1機器人是一種智能伴隨仿生機器人,可載重3公斤,自重約12公斤。售價高達10萬的A1機器人則是通體黑色,與GO1相比,A1移動速度更快,可以伴隨主人跑步,載重也達到5公斤。
小米也曾在2021年8月發(fā)布了一款藝名“鐵蛋”的機械狗,首批制作發(fā)售了1000臺,定價僅9999元。
二手平臺上有人轉賣機械狗(圖源二手平臺)
生活在北京的小球(化名)就擁有一條機械狗,她告訴極目新聞記者,機械狗是自己過生日時朋友贈送的禮物。機械狗平時可用手機app控制,牽引繩是其配件之一。不過談及機械狗的實際作用,小球則表示能比起寵物狗,機械狗更類似于電動玩具,在日常生活用到的次數(shù)并不多,而且一塊電池的續(xù)航時間僅40-50分鐘,想出門遛狗還得提前充電,F(xiàn)在,小球已經(jīng)將機械狗擺上了二手交易平臺。
網(wǎng)友“胖婷婷”也曾發(fā)帖吐槽機械狗的續(xù)航能力:“本來想帶著機械狗炸街,但剛上路就沒電了,只能表演一個智障式唱歌跳舞。跳完就歇菜了!
寵物狗是機械狗可以扮演的角色之一
事實上,機械狗的學名為仿生四足機器人,最早由美國公司波士頓動力開發(fā)。波士頓動力2009年就曾推出輔助士兵負重的BigDog(大狗)和可在巖石地形上爬行的LittleDog(小狗)。在此后10年間,波士頓動力不斷推出可在野外各種地形活動、越來越靈活、負重能力也越來愈強的四足機器人。2021年9月,波士頓動力的新型產(chǎn)品Spot已經(jīng)是一條成熟的“打工狗”,已經(jīng)可以自主搜索并繪制地區(qū)、自動處理數(shù)據(jù)、避開障礙物等。
波士頓動力機器狗
10月4日,高工機器人產(chǎn)業(yè)研究所所長盧瀚宸告訴極目新聞記者,機械狗作為足式機器人的代表之一,目前算是比較早實現(xiàn)落地的產(chǎn)品,其集合機電軟算一體化,算得上是典型的硬科技產(chǎn)品。與真實寵物相比,機械狗的優(yōu)勢在于具備指令型的交互功能,具備一定的科技性!爱斎痪湍壳暗募夹g而言,短板也很明顯,比如智能化程度,運動控制能力,交互的靈敏性和面對復雜場景的作業(yè)能力依然是問題!北R瀚宸說。
不過,盧瀚宸也指出,目前機械狗既有行業(yè)級場景應用,也有消費級場景應用,從市場規(guī)模和空間看,目前機械狗在電力巡檢、巡邏等場景已經(jīng)有批量應用,保守估計潛在的市場空間在百億級。未來,如果核心關鍵技術得到突破,機械狗走進人們的生活會是大概率事件。不過,盧瀚宸并不認為機械狗最終可以取代寵物狗,“機械狗扮演寵物的角色會是其中一個可能性,但我不認為會是大趨勢,畢竟相比之下,更多人更需要的是真實寵物的情感,而非冷冰冰的機器。”
|